首页 >  网红曝光 > 央视曝光量子鞋垫骗局:68元智商税背后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三大黑洞

央视曝光量子鞋垫骗局:68元智商税背后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三大黑洞

  当量子纠缠变成鞋垫花纹,当纳米技术沦为保温杯标签——一场披着科学外衣的全民骗局正在收割13亿人的钱包。近日,央视新闻关于量子鞋垫的深入调查揭露了这个看似荒诞但却真实存在的商业现象:名为“量子”的产品层出不穷,价格高昂,背后却是科技概念的虚假包装和毫无实用性的商品。面对这种现象,消费者不仅要保持警惕,更要揭露并这样的伪科学营销。

  随着科技进步,创新产品层出不穷,然而“量子”二字却被一些商家肆意滥用。在网购平台,像“量子汽车膜”、“量子美容仪”、“量子鞋垫”等商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旗号高悬,价格不菲。央视记者暗访调查发现,许多商家承认“量子”这一名称纯粹是为了吸引顾客眼球,量子纠缠概念笔只是图案,量子美容仪的“量”指的是刻度而非真正的量子技术。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市场缺乏监管的困境,更让我们深思,何以消费者甘愿为这种伪科学支付额外费用?

  这样的消费现象,从根本上来说,源于中产阶级的焦虑。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成年人在追求健康、年轻与美丽的过程中,常常受到了生活压力和竞争的刺激,导致了对新奇事物的极度渴望。商家抓住这一心理,推出所谓的“量子养生”产品,构建了一套伪科学的暴利公式。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容易被害怕错过和跟风消费所驱动,陷入所谓的“智商税”循环。

  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量子骗局”产业链,从义乌小商品城到抖音直播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销售生态。在义乌,原本只有0.8元成本的鞋垫,经过包装与宣传,摇身一变成为68元的量子鞋垫。而在抖音等直播平台,无数KOL借助华丽的语言和流量扶持,为这些伪科技产品打广告,吸引消费者购买。背后隐藏的,往往是伪科学机构的认证和导向,这种随处可见的证书成了无数消费者的“心理安慰”。

  量子技术本身是一个复杂且前沿的领域,真正的应用场景多集中于科研和高精尖产业,如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然而,不乏声称“量子按摩仪”“量子鞋垫”的产品在市场中肆意生存。中国科学院潘建伟院士对此表示愤怒与无奈,他呼吁公众提升对科学的认知,增强对伪科学的抵御力。

  在这场诚信与欺诈的较量中,消费者更应提升自身的识别能力,怎样避免交智商税?首先,了解产品背后的概念与技术,增强科学素养;其次,关注法律法规,了解《广告法》第28条对虚假宣传的约束;再者,选择知名平台进行购物,以减少风险。此外,借鉴日本《景品表示法》的模式,加强对虚假科学的监管,推动消费保护的全面提升。

  当科学术语沦为营销话术,当创新精神被投机主义绑架,这场量子闹剧折射出的不仅是商业伦理的失守,更是全民科学素养的集体大考。下一个“量子鞋垫”也许正在直播间酝酿,但觉醒的消费者终将用脚投票,正如央视报道所揭示的:所有披着科技外衣的骗局,终将在阳光下现出原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